5月29日,由學生工作部(處)主辦,二級學院(處、基地、部)承辦的“暢游心世界 藝苑綻芳華”心理嘉年華活動在長清校區設計師廣場舉辦。黨委書記王曉娟,院長董占軍,副院長孫大剛出席活動。
本次心理嘉年華焦聚“五育并舉”活動理念,結合各學院學科專業特色,集教育性、趣味性、體驗性于一體,包含主題活動作品展示和游戲體驗兩部分。活動現場氣氛活躍,吸引了數千名學生踴躍參與。校領導深入現場,與學生親切交談,參與體驗了多項活動。校領導強調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、全面發展,已經成為群眾關切、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,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守護年輕一代健康成長。本次活動作為學校五月心理健康月的壓軸展示,不僅拓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,同時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涵。
王曉娟對本次活動給予充分肯定,她表示,本次活動主題突出,內容豐富,題材新穎,別出一格,設計精彩,特別值得稱贊的是各學院精心籌劃的活動與專業密切結合,學生參與度高,后期要繼續進行深化,豐富內容形式,擴大教育效果。她指出,要堅持“五育”并舉,發揮“三全育人”優勢,健全完善全校協同推進心理健康的大工作格局。要堅持育才先育人,育人先育心,做好協同育心大文章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。要以心理健康教育月為契機,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載體,著力打造學校品牌活動、學院特色活動,全面推動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質增效。
以德育心,以心養德。研究生處開展的“請留下你的微笑”展板繪制活動,用畫筆繪制笑臉,用微笑傳遞美好。“Free Hugs”擁抱活動,收獲愛與溫暖,感受擁抱的力量。視覺傳達設計學院承辦的心理健康中心ip形象設計大賽,凝聚創新思維,對心理健康理念進行生動詮釋。活動現場組織“陽光心語墻”、“拒絕被定義”游戲體驗,在心語墻上抒發心中郁結,在標簽墻上涂鴉,鼓勵大家不被標簽化、不被定義,做自愛、被愛的自己,彰顯青春正能量。
以智慧心,啟智潤心。學生資助中心聯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的“快樂扭一‘夏’”知識問答游戲,將資助與心理相融合,多元化多渠道了解資助政策,豐富心理健康知識。工業設計學院此次承辦的“點亮自己的明燈”創意心燈制作大賽及“點明燈,猜心謎”游戲體驗,在動手中感受內心平靜,在動腦中感受傳統文化,在動心中感受生活樂趣。人文藝術學院承辦的“三行送暖盼春來”三行詩大賽,用文字浸潤心底,用詩句溫暖心靈。學院開展的趣味游戲“踩掉煩惱”,引導學生將煩惱踩在腳下,把快樂抓在手中。
以體強心,強心健體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、大學生自律委承辦的“一起玩個球”,注重增強學生體質,培養抗挫能力,提升團隊凝聚力。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開展的“甩掉焦慮 箏箏日上”活動,通過肢體語言將“焦慮”抖出,盡情釋放壓力;“與鳶共舞 悅納自我”風箏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在現場一同展出,表達同學們對生活的熱愛,放飛對未來的憧憬。
以美潤心,以心向美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辦的“浮光流淌,讓愛流轉”創意漆扇體驗活動受到熱烈反響,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探尋自我,療愈自我。服裝學院承辦的“‘簽’手你我 向陽而生”書簽設計大賽,激發學生探索傳統文化與創意融合的無限可能。“‘盒’你傾訴,共情祝福”游戲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,釋放情感、尋求共鳴。造型藝術學院承辦的“至‘扇’至美,扇形心韻”心理健康扇子設計大賽,以扇面為媒介,訴說心靈物語,展現蓬勃的青春朝氣。“請與我擊掌”活動形式備受學生們喜愛,注重增進同學間友誼和情感紐帶;“心理大頭貼”小游戲則考驗團隊合作能力與協作。現代手工藝術學院承辦的“‘橡’由心生,‘章’顯風采”橡皮章創意設計大賽,以刀代筆,橡皮作紙,精心雕琢,既顯手工之巧,又露創意之才。“情緒猜猜猜”小游戲引導學生覺察自我情緒,增強心理調適能力。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、基礎教學部承辦的“紙片傳溫情,攝影觸心靈”紙片人創意攝影,用鏡頭捕捉美好,讓紙片增添光彩,依托“暢想拼圖”游戲增強學生的藝術感染力。產教融合青島基地設分會場同步進行,開展“‘涂’個開心”彩繪石膏娃娃、“你畫我猜默契挑戰”、“樂享心靈”歌曲猜猜猜、“凝固時光‘手’護幸福”創意手作等活動,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。
以勞健心,共獲成長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辦的“植語心舍”體驗式種植藝術療愈活動鼓勵學生用綠意療愈心靈,體驗植物生長的樂趣。應用設計學院承辦的“花草心境 春韻拓香”植物拓印大賽,讓同學們在親身實踐中發現自然之美、感受藝術之美。現場還組織了“‘搞怪’的五彩粘土之家”游戲,致力于豐富學生想象力,提高創造力。
據悉,此次心理嘉年華作為校園開放日系列活動之一,也是2024年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收官之作。今年我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繼續創新心理育人形式,貫徹藝術設計理念,突出五育并舉,先后組織開展了12項主題系列活動,20項游戲體驗,累積參與學生達2000余人次,共收到學生作品1400余幅,充分展現了工美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。
學校有關部門及各二級學院師生參加現場活動。
供稿單位:學生工作部(處):作者:張鈺晗;校審:李淼、李翠華;復審:石龍潭、王金安;終審:孫磊、劉愛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