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助力文化潤疆貢獻青春力量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7月7日至8月11日,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務處、團委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文廣中心聯合主辦,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協辦、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承辦的“沙海老兵”精神主題創作活動圓滿完成。活動得到當地政府、群眾一致好評,相關媒體廣泛宣傳報道,社會反響熱烈。
造型藝術學院黨政高度重視,由壁畫教研室主任齊敬峰、團總支書記許威治任指導教師,精心選拔學生骨干20余人,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壁畫社會服務隊,開啟了為期35天的沉浸式挖掘與創作活動。服務隊在美育理念引領下,充分發揮學校專業特色和優勢,以藝術實踐的途徑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中,通過壁畫形式傳遞“老兵精神”,在團場不同區域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意,直觀感受思政教育的價值,同時推動“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”,將老兵們的精神和英雄事跡多角度傳播。
一、熏陶準備與鋪墊
實踐活動伊始,服務隊前往四十七團老兵精神展示館參觀學習。在講解員的宣講中,同學們認真傾聽,虛心學習,熟悉當地的民族文化,更加深刻感受到老兵們“扎根新疆、熱愛新疆、屯墾戍邊”平凡而偉大、樸實而珍貴的精神。
服務隊參觀四十七團老兵精神展示館
服務隊在“進軍和田”紀念碑前合照
二、確定主題與方案
本次活動的壁畫繪制是面向整個四十七團團場,主要覆蓋在沿街的主干道與重要節點上,涉及建筑類型眾多,依據其使用功能、面積、位置,服務隊做了詳細精確的設計,制定出了一系列方案。
四十七團壁畫節點平面圖
主題一:老兵精神
四十七團前身是聞名中外的八路軍一二○師三五九旅七一九團,解放時期由甘肅酒泉向新疆進軍,和平解放和田后就地轉業,屯墾新疆,永不換防,其濃厚的紅色血脈和悠久的歷史是服務隊開展創作的主要靈感。
主題二: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
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重要講話精神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重點在于不斷滿足各族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,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,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,人民的幸福生活,民族團結、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,同樣是團隊設計的重點。
主題三:中國力量
近年來,我們國家在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進,載人航天、冬奧會、亞運會、上合峰會等舉世矚目。我們擁有了更廣闊的平臺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、看到中國力量、感受中國文化,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服務隊也在嘗試做出自己的貢獻。
主題四:互動性與趣味性
壁畫作為公共藝術是融入到團場,融入到每一個居民、每一個游客的生活中去的,并不是冰冷的顏料,這里面承載著他們的過去、今天、和未來。
服務隊實地考察并加班加點繪制方案
三、艱辛的繪制過程
萬事開頭難,面對全新的作畫工具和繪畫環境,團隊成員們初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應,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,在這片老兵揮灑過汗水的土地上,頂著烈日,含著風沙,在不斷地適應與磨合,這何嘗不是新時代對老兵精神的傳承和發揚!隨著時間的推移,畫筆、顏料、甚至天氣都融入到他們的繪畫中,自然地變為繪畫的一部分。
(一)工具篇
升降車
腳手架上的日常
投影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
井然有序的工具
(二)色彩篇
五彩斑斕的小碗
(三)天氣篇
被突然而來的大雨困住
傍晚的云彩
沙暴下的晚餐
更多的是烈日炎炎
克服傷病的困擾
四、與當地居民親切互動
在繪制過程中認真聆聽當地人民的心聲,仔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,反復打磨調整方案,街道兩邊的外墻上一幅幅描繪鄉村振興的圖景,讓原本千篇一律的墻面有了色彩斑斕的溫度。
服務隊認真負責的態度、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勤奮踏實的紀律作風,也深深地感染著當地的各民族群眾,受到一致好評。
齊敬峰與當地居民溝通
小朋友們燦爛的笑容是對團隊成員的最佳褒獎
繪制期間,服務隊聯合第十四師民族團結紅軍學校開展“童心向未來 丹青頌華章”主題壁畫參觀實踐活動。齊敬峰帶領小朋友們參觀了服務隊的工作成果,并引導其親身體驗作畫過程。服務隊的“青春記憶”、“海洋館”、“美好生活”等主題墻繪,涵蓋了老兵精神、航天工程、體育音樂等豐富內容,使墻壁成為切實有效的社會課堂,成功地為小朋友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實踐課。
齊敬峰帶領小朋友們參觀壁畫
五、最終成果展示
歷時月余,服務隊終于順利完成任務,壁畫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,他們毫不吝嗇的贊美也將是鼓舞團隊成員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。
四十七團團部中心建筑繪制
“只有荒涼的沙漠 沒有荒涼的人生”
“致敬沙海老兵 開啟美好生活”
《老兵歌》——張仲瀚
中國力量
夜市繪制
載歌載舞的生活
多彩幼兒園
回憶的模樣
裝飾到生活的角角落落
六、結語
黃沙載志,足印他鄉。活動雖然結束了,但“沙海老兵”精神的藝術挖掘與持續創作,不會停止。“老兵精神”將繼續激勵團隊成員牢記“天工開物 匠心獨運”的校訓,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昂揚向上、砥礪前行,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以更加優異的成績獻禮學校50周年華誕。
(供稿單位:造型藝術學院;作者:孟祥宇;圖片:孟祥宇、齊俊睿;校審:王偉杰;復審:石龍潭、齊敬峰;終審:韓文濤、劉寧、李希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