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:2023 年4月1日,中央美術學院舉辦 2023「未·未來」 國際教育論壇(Future Unknow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um),論壇主題為“ 超越未見 ”? 新時代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的中國進路,總共包括「主旨論壇」、「學科研討」、「多邊論壇」、「未·未來系列展」與「未·未來開放課堂」五個主體活動,以線下結合網絡平臺(錄播)的形式討論國際上面臨的教育結構改革。教育部設計類教指委副主任、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受邀在主旨論壇中作發言。
潘魯生圍繞“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”從五個方面展開發言。他提出,隨著信息化、網絡化、數字化、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,設計關注的對象更加廣泛,信息設計、交互設計、智能設計、生態設計、服務設計等新興領域不斷發展,新的設計問題值得關注,因此產生了“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”。
伴隨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業態不斷發展,學術界、教育界對包豪斯模式的設計教育,開展再認識、再反思。我國的綜合類、理工類院校,借助學科交叉優勢,發展設計教育,對藝術類院校的設計學發展帶來很好的啟示。未來的設計學院不能局限于獨立實體設計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模式,還將向虛擬學院逐步拓展。當前,教育部啟動的虛擬教研室舉措,也是為未來虛擬設計學院提供了參照和范本。
潘魯生認為,傳統設計思想是設計創新發展的本元文化,傳統設計實踐是當下設計創新的基礎。“新文科”建設強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,傳統設計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積淀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、思想理念和價值導向的本元文化,也是促進文化傳承、增進文化認同、發展文化產業、提振中國設計、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資源。
關于設計面對的現實問題,潘魯生提出,在創意經濟發展需求、“交叉學科”設置影響下,設計的概念日益寬泛,基本可歸納為五個方面,設計師應該根據設計的目標要求去思考與把握設計的核心問題。同時,設計發展不僅要面對生態倫理的挑戰,也面臨著社會倫理的諸多問題,包括設計如何介入鄉村振興、設計參與醫療保健、設計助益養老等問題。同時,在智能設計時代,以神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步發展,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更好地分析、處理復雜的數據。
最后,潘魯生強調,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,是一個社會性、系統性和多樣性的問題,需要從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教育等各個方面去回答。面對新時代的發展需求,我們要樹立設計自信,立足對中國傳統造物思想與智慧的系統梳理,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時代精神,服務中國人的生活方式,推動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、中國創造的全面提升,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設計學科發展之路。